岐黄之道、悠悠路长,念兹在兹、惟为健康。10月11日,山东省委宣传部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介绍山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马立新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吴向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立祥,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牟善勇就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信息化、大数据和“互联网+”支撑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医改以及老龄事业发展等话题答记者问。
推进数字变革创新:8966万份电子健康档案 “点对点”开放
山东省持续推进完善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四大资源库建设,累计汇聚数据287.86亿条。205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全省出生医学证明实现“线上办”,546家医疗机构推行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线上申领,3个市实现“出生一件事”服务事项联办,8966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向公众“点对点”开放。电子健康码累计发放1.51亿张,亮码应用525.15亿次,实现省内外核酸检测结果在电子健康码平台集中展示和全国互认。
山东省37个单位成功入选国家“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积极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建设,出台了《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办法》,北方中心主数据中心投产运行,成立了多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健康医疗大数据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把隐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个人信息“一使用一授权”。以专病数据应用为突破口,搭建了跨省数据科研协作体系,实现11个省数据资源协同。北方中心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实体化运行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持续深化医改:DRG和DIP改革试点 覆盖所有市
山东省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了3轮为期9年的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活动,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强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努力做到大病重病在省内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镇、村解决。目前,全省共组建城市医疗集团153个,数量居全国第二;组建县域医共体211个,实现县(市)全覆盖,基层诊疗量占比居全国前列。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药占比降至30%左右,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9.48%。
积极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全国唯一一个DRG和DIP改革试点覆盖所有市的省份,目前16市已全部启动实际付费。建立省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制定省短缺药品和易短缺重点监测药品清单,依托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建立覆盖医疗机构、药品生产、配送企业和哨点人群的多源信息监测机制。
老龄事业发展:新建护理型床位补助标准 提高到8000~12000元
山东省老龄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省级制发涉老法规政策文件150余件,为老龄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养老服务支持政策更加有力。新建护理型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8000~12000元;对养老机构收住的中、重度失能老年人,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2400元、3600元。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全省养老机构2287家、床位40.3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0.9万张;全省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小区20443个,配建率93.8%;开办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180处、农村幸福院10165处、助餐食堂5696处。养老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发布养老领域省级地方行业标准33个,编制国家行业标准4个。省级连续5年安排养老人才培训资金1000万元,累计培训23万人次。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双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数量达到780家,开展老年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试点,推广“两院一体、集中照护”等服务模式。老年人健康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全省设置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332家,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安宁疗护等机构204家。老年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全省养老、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和工作人员实现零感染目标,65岁及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居全国第一。